2024年已经走到尾声。
该怎么形容这一年?
特朗普重返白宫,全球贸易战硝烟再度弥漫。
地缘政治红线风险显著上升,政治暴力活动频现波澜。
此背景下,制裁举措接连不断,投资贸易限制重重设限.
跨国企业供应链遭受重创,全球商业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总书记在2022年的重要论述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机会是找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面对市场中遇到的问题,要向市场找答案。
对很多企业而言,使他们下定决心出海的“临界点”已然到来。
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各地风云激荡,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分析市场,要直面更多维度的不确定性。
近日,总书记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提出: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
过去十一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和科技等领域。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6.4%;累计双向投资超3800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超2400亿美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一个十年,以及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中国企业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出海”是大势所趋。
对中国企业来说,向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海”,有足够的优势。
比如在印尼、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除了地理位置以及经贸业务往来较频繁外,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较为接近,相较于欧美地区,如今这些国家对中国品牌和管理也更为接受。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崛起,双向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从行业来看,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装备制造等我国占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领域,涌现出的出海成功企业相对更多。
而在生物医药、先进通信、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领先的出海企业正在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上取得进一步的攀升。
尤其,在一个相对有规模、有国际化野心的“大哥”的带领下,中国企业出海正呈现出供应链“抱团出海”的趋势。
较为典型的是汽车供应链的出海。
在此模式下,车企不仅可以快速响应海外需求,且能够降低运费、关税等成本,更易降低经营成本并增强竞争力,零部件企业则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以及提高自身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
这种模式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出海风险降到最低。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没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力量更加强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与国家同频共振,做事的基调和发展方式符合国家政策的方向,这也算是借了国运国势,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出海,已经成为企业拓展全球业务版图的关键路径和必经之路。
不过,在享受出海红利的同时必然会伴生风险。
在陌生的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或许将面临着政策法规障碍、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本地化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不足等困难,这需要中国企业带着务实精神和长期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和耕耘。
但是困难,在哪里都会有。
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不是困难有多少,而是看待困难的眼光、应对困难的办法、解决困难的决心。
未来的出海之路,不仅考验企业的胆识与智慧,更需要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期待中国企业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和目标市场需求,制定精准的出海策略,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时代机遇,开拓市场,实现“双向奔赴”。
熊猫出海,一站式跨境企服平台,专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出海解决方案及配套落地服务,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少掉坑”。
更多企业出海详情可咨询熊猫出海专业顾问: